第四百四十五章 买什么-《国潮1980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就让港人惊喜地发现京城送去的书画和各类文玩摆件、工艺品是那么的便宜。

    和本地存在着巨大的价差。

    于是不但那些送去展览的东西被港人抢购一扫而空,也促使许多港城藏家开始来京城淘宝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自此京城就拉开的各类文玩字画涨价的大潮。

    涨得最快的还恰恰就是书画类,和古籍类。

    至今为止,小三年过去,书画的均价已经足足翻了四五倍之多。

    齐白石已经二百八十块一平尺了,徐悲鸿和张大千二百三四,陆俨少和黄宾虹涨幅最少,也到了三十五一平尺。

    虽然这价格也算是物有所值的吧,对比日后的升值幅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宁卫民已经吃下去太多的精品字画,手里又握有巨款,不但眼界高了,胃口也大了。

    他的心思是要买就买大尺幅的精品。

    偏偏市面上要见到这样的力作已经那么容易了,得靠运气,题材未必好。

    打个比方,要让他花个两千块就拿一幅齐白石的五六尺花卉走,五百块买个齐白石的扇面。

    他一琢磨涨幅,这性价比可有点低啊,也有点费劲。

    买是可以买的,可已经没太大吸引力了。

    而瓷器、佛像、青铜器这样的古董又受到政策性严厉的监管,想吃个饱根本不可能。

    木质家具最大的难题就是储存问题,潮了不行,太干也不行,耗子啃了更不行,需要的空间还大。

    关键是价格也贵,好几十块买回去一个椅子,还只是鸡翅木的,松松垮垮还得修,这又何必呢?

    所以最终退而求其次,也就剩下印石、翡翠、玉器这些东西了。

    这些玩意的缺陷不用说。

    由于外国人大部分是欣赏不了的,鉴赏品质又没有统一标准。

    在时间上,就属于相对较晚才会热起来的投机品种,买下来恐怕长时间得忍受寂寞。

    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,不需要太多的空间,便于储存,就连着火都毁不了。

    关键是这年头能居然随处可见品质优异的大料。

    在“萃文阁”刻字门市部里,无论是田黄、鸡血、还是芙蓉石,这“印石三宝”六十克以上六面平章大料,随处可见。

    要知道,平章损耗多重啊,这放在三十年之后,是一种根本难以想象的奢侈。

    而且这些印石的价格也居于行情的谷底。

    这个年头金价都每克三十了。

    可田黄石每克标价才十五元,鸡血石每克十二元,芙蓉石每克十元,

    按照过去的说法“一克石料一克金”,这都打了五折。

    再想想三十年后,田黄石一克价值二十万。

    和那所谓的“极品田黄成国粹,易金百倍古今扬”、“高山石系田黄贵,贵逾黄金数十翻”的情况再一比较,那简直就是个天大笑话了。

    绝对是个低得不能再低的白菜价儿,近似于白给啊。

    于是乎,面对这顿丰盛的大餐,宁卫民那就可劲儿招呼吧,毫不吝惜的把钱撒了出去。

    这倒是效率快,买个十块的大章,就能花掉一万多了。

    要是巨大的摆件,价格更高。

    宁卫民买下来一块356克的乌鸦皮田黄石景物摆件,一气儿就花了三万二。

    这多痛快啊。

    就这样,用不了十天半拉月的,宁卫民就把账上的那些钱花了个净光净。

    都变成这些石头玩意,存在新买的三个樟木大箱子里。

    一箱子的摆件,两箱子的印章。

    处理完这件事后,这小子不但心里踏实了,觉着不用再为今后现金的去处发愁了。

    甚至还颇有点志得意满,自觉已成印石收藏大家的得瑟。

    这还真不能怪他,因为就凭三个箱子,未来至少能值十栋楼!

    十栋楼啊!

    他这辈子就是撂着蹦儿地糟蹋钱,那也穷不了啦!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