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九章 永乐城之败!-《我在大宋贩卖焦虑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赵顼苦笑摆手道:“好了好了,静安不必安慰朕,朕不是诿过之人,错了就是错了,好在朝廷有静安你这样的干臣,这些时日,辛苦你了。”

    陈宓恍惚之间像是回到了五路伐夏战败之后赵顼召见他的场景,不由得也是苦笑起来。

    赵顼也是苦笑不已,但随即振作起来:“静安,此次叫你来,不是找你闲聊的,你也在吏部侍郎职位上历练了这么久,也该给你加加担子了,你接下来有什么想法没有?”

    陈宓愣了愣道:“臣倒是没有怎么想,官家您觉得怎么安排,臣都听着。”

    赵顼笑了起来:“你也是不客气,别的大臣这时候不得赶紧说什么臣没有能力之类的话,非得三辞三让才接,你却是老不客气了。”

    陈宓笑道:“臣就是一块砖,官家想要把臣往哪里搬,臣便往那里去,至于官位荣辱,臣也并不太在乎,反正臣有个官当便是了,至于官位高低,那也没有什么,反正臣自己有的是钱。”

    赵顼感慨道:“是啊,有人当官是为了求财,有人是为了求名,你陈静安又有钱又有名,本该这般从容才是,不过静安,你却是不该如此得过且过,朕需要你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

    陈宓点头道:“官家只管吩咐便是。”

    赵顼点头道:“朕本想给你加参知政事,但你的资历犹然不足,所以得先担任一下四入头,你猜猜,朕想让你干什么?”

    所谓四入头,便是三司使﹑翰林学士﹑知开封府﹑御史中丞。

    陈宓想了想道:“陛下想让臣去掌三司?”

    赵顼笑道:“三司当然也重要,但却是委屈你的才能,哦,你经济上的能力自然是远超其余之人,但你的才能,不该只耽误在这上面。”

    陈宓笑道:“难道是让臣去监察百官?”

    赵顼摇头道:“你现在也可以监察百官,而且吏部侍郎那是能够任命官员的能力,比御史中丞是要有实权的,让你去监察百官,也是浪费你的才能,朕想让你去当翰林学士,便跟在朕的身边,跟着朕管理天下大事,随时出意见,这才是发挥你才能最好的职位。”

    陈宓点点头,倒与之前的知制诰类似,不过翰林学士又是进了一层,可以在决策之前发表意见了。

    赵顼见陈宓答应,不由得喜道:“有静安随时给朕出主意,以后朕也不怕再犯错误了。”

    陈宓卸下吏部侍郎之职,担任翰林学士。

    学士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出现,在唐宋时期被发扬光大。

    太宗李世民便延揽天下的青年俊杰,将这股力量收归己用。到了唐玄宗当政的开元时期,国家发展蒸蒸日上,政治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。

    朝廷设置的中书舍人,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职工作,于是,皇帝便抽调了许多青年人才,让他们来担任中书舍人的副手。这些被临时抽调的人才,便是“翰林学士”的雏形。

    为了安置这些人才,李隆基设置了“翰林学士院”,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,由皇帝直接调派。

    他们的职责变得正规化,负责起草某些类型的诏书,并担任皇帝的政治顾问。在皇帝进行决策时,亦有一定的决策权。

    安史之乱以后,由于天下用兵频繁,军国多务,深谋密诏,皆出自“翰林学士院”。

    因此,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,许多军国要事,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。

    据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记载,德宗时,泾原兵变,天子出奔,翰林学士陆贽“行止辄随从”,“虽有宰臣,而谋猷参决,多出于贽,故当时目为‘内相’。”

    在大宋的翰林学士也有内相之称,治平四年时候,王安石便是以翰林学士之职位做事,虽然不是宰执,但却做着宰相之事。

    不过,陈宓跟在赵顼的身边,却隐秘的发现,赵顼似乎很着急,似乎在布置许多的事情。

    其余的人大约没有往别的方面去想,但陈宓毕竟是未来人,结合历史以及他观察到的东西,大约得出了一个结论,不由得也是心惊。

    在翰林学士职位上只呆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到了元丰七年的暮春,便被加以参知政事的职务,以参赞政事,正式跨入宰执的行列!

    这一年,陈宓只有区区三十二岁!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