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三章 天符帝和世家的杀意,争儒家代表人物开宗立言-《这个御史能处,有事他真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此策,定将为我大周打造一支不畏生死、敢于与敌人浴血拼杀,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敌之师!”

    龙椅之上,天符帝也陷入到了极大地震撼当中。

    李青的军功爵制,不但能够为他解决兵员问题,更大的作用在于鼓舞士气,让全军将士看到一个能够为之拼杀的目标。

    只要立功,就赏赐爵位。

    功劳越多,爵位越大。

    爵位的重重好处,将大大改善他的家庭条件,让一家老小不愁吃穿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大周将士,哪个不奋勇杀敌,哪个还会在乎生死?

    天符帝拍案而起,从龙椅上站起身来,目光当中,全是激动和兴奋。

    口中连连说道:“好策!好策!”

    “离国变法之后,国运昌隆,国力比之从前,提高甚多。”

    “离国能变法,我大周亦能变法!”

    “传朕旨意,吏部官员,速速拟定详细的军功爵制,并将此制昭告天下!”

    吏部官员心中长叹一声,大周生死存亡的这种关头,谁敢阻止天符帝推行新政改革军中制度?

    更何况,还有离国变法迎来国运昌隆这件事珠玉在前。

    一众世家官员,全都苦着一张脸,眼神十分阴郁。

    军功爵制,不但会极大地吸引他们世家大族所豢养的奴仆群情激昂,争相参军入伍,立功授爵,摆脱奴籍。

    更会造成军中格局重新洗牌。

    天符帝此时却管不了军中功勋世家的想法,朗声道:“李青接连为朕献上两条好策,激励我大周将士奋勇杀敌。敕封万年县男,食邑一千石,官升两级!”

    万年县,位于盛京之外二十里。

    是一座特别繁华的县城。
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以万年授爵,都只会敕封给皇室宗亲。

    而官升两级,意味着李青这个刚刚踏入朝堂不到两个月的臣子,将一步登天。

    从从六品晋升到从四品!

    四品大员,已经是朝中栋梁之臣。

    再上一步,就是真正手握大权的高官。

    不过李青代领御史台御史左中丞,已经迈入了高官层次。

    “谢陛下!”

    李青答谢之后,回到自己的席位上。

    天符帝藏在九旒冕冠后面的眼睛,光芒闪烁。

    对李青进行重赏,一方面是因为他所献上的两策,的确能解决当下大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是想要尽快提升李青在民间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好让他完善儒家大道之后,能够迅速拉拢一大批的寒门士子,为朝廷培养出一批足以抗衡世家大族的力量。

    但同时,天符帝内心深处,对李青的杀意越来越浓烈。

    李青所提出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还有那“民为水,君为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即便触及到皇权至上的尊严,但事后天符帝也会冠冕堂皇地拿出来拉拢民心。

    可谁提出民贵君轻社稷次之,谁就是皇权的眼中钉肉中刺。

    皇帝要的,是一个忠于君王的臣子忠臣,而不是忠于百姓的良臣!

    殿前陪同天符帝朝会的大皇子,眼中满是对李青的欣赏,但心里也杀机沸腾。

    只要时机到了,只要李青完成他该完成的事情,就是他的死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朝会一直开到下午。

    散朝之后,天符帝拉着丞相、六部尚书在乾元殿商议国事。

    李青离开皇宫,心里想着,如今已经在朝堂中站稳了脚跟,该着手立言之事了。

    三不朽当中,立德最难,立功次之,立言再次之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古往今来能够立言之人,也屈指可数。

    “我现在门生太少,仅有王琰和王薪二人。无论是声望还是影响力,都太低了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立言,而没有大量读书人信奉推广,就如同之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一般,并无多大效果。”

    “提升我在文坛中的声望和影响力,是当务之急。唯有如此,方可开宗立言。”

    “而提升文坛声望和影响力的方法,可通过广收门生或学说辩论来达成。”

    学说之争,不死不休。

    当年儒学和法学之争便是如此。

    孔圣落于下风,才有了后来的孔子诛少正卯。

    人死了,便是有再好的学说,也争不过别人。

    李青至少通过学说之争,成为儒家学说代表人物,成为儒家中令读书人敬仰和佩服的大儒。

    才会最大程度上,让他开宗立言的效果达到极致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(ps:并非诬蔑和贬低孔子,书友们可以查一查孔子诛少正卯这一段历史。古代学说之争,的确非常残酷,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