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六章 满城尽读传世录,李青当为儒家宗师-《这个御史能处,有事他真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随着书铺伙计的吆喝,越来越多的书生得到消息,从盛京各地跑来。

    挤破脑袋都想买一本传世录,获得一本附赠的状元郎科举心得。

    一些没能在前一百名买到传世录的书生,遗憾地直锤大腿。

    但又听闻传世录是根据李青的语录和思想编写而出,即便错过了前一百个名额,索性也买一本回去看看。

    或许能从这本书中,也能看到一些李青在科举上的心得呢?

    朱雀街王氏书铺总店对面。

    王薪一脸兴奋的对身旁的王琰说道:“哥,老师这招真厉害,把人心完全拿捏住了!”

    王琰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幕,深深地感慨道:“不愧是老师!我想尽方法,用尽一切宣传手段,传世录都卖不出几本。结果老师轻描淡写地就解决了。

    有了老师的科举心得作为吸引,用不了几天,整个盛京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,都将人手一本传世录。

    甚至一些学院的夫子,也会出于对科举心得的好奇,来买几本回去研究。

    难怪老师说,人心都是趋利的,告诫我们要坚守本心,不为利益蒙蔽双眼。”

    王薪丝毫听不到王琰的感慨,看着传世录一本本卖出去,心里面十分的开心。

    “距离国子监会讲还有一个多月时间,照这样下去,只要那些学院的书生不是傻子,定然会有超过一千个读书人举荐老师去参加国子监会讲,与众多大儒进行学说辩论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时间一天天过去。

    随着三元及第状元郎科举心得的面世,引来了大量读书人每天王氏书铺还没开门,就在门外排起了长队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李青的科举心得风靡整个盛京。

    无数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,看得如痴如醉。

    同样,作为主要售卖的书籍传世录,也随之被传得人尽皆知。

    没能在每天买到前一百本传世录的读书人,痛失状元科举心得,但在好奇之下也翻阅起了传世录的第一册。

    这一看,顿时如痴如醉。

    上面记载的六篇文章,被他们来来回回翻来覆去地看覆去地看了个遍。

    每每看到精彩之处,都不禁拍案叫绝。

    甚至呼朋唤友对其中的学说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。

    稷山书院,是大周三大书院之一。与临湖书院和阳山书院齐名。

    书院位于盛京城外十里,依山傍水景色优美。

    站在书院,就能看到对面青云山上的青云阁。

    无数学子,最大的梦想就是高中进士,受邀进入青云阁参加青云宴。

    书院按照学子的功名,开设甲乙丙丁四个班,进行针对性的教学,每个班级人数不定。

    其中丁班人数最多,全都是未曾考中童生,没有任何功名在身之人。

    而甲班人数最少,都是有举人功名在身。

    此时甲班五十多个举人,全都围在一起,观看一本名为传世录的书籍。

    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,舍生而取义者也!”

    “彩!”

    “孔曰成仁,李曰取义。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李大人义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。如此精神,当真是我辈读书人的楷模!”

    “原以为李大人只是书读得好,没想到他不仅明悟圣贤道理,更是诞生了自己的思想!舍生而取义,完善了儒家的仁义之说,继承并发扬了孔圣的思想!”

    “还有那知行合一。一念发动处即是行,知行合一致良知!读了李大人知行合一的学说,令我对先贤朱龁的知先后行产生了怀疑。”

    “真是没有想到,那日引来天地异象、紫气东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,竟然是李大人所提出的。可他还没有我们在座之人年龄大,竟有如此学问如此思想,当真是不可思议啊!”

    “我细细琢磨,知行合一是对知先后行的延伸和完善,或许先贤朱龁的学说真的错了。”

    一群举人,一边看着传世录,一边进行激烈地探讨。

    时不时就激动得大喊一声彩!

    尤其是读到《以身作则》和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》这两篇文章,更是敬重李青的刚正不阿和一身正气。

    渐渐地,这本传世录第一册,对他们的吸引力,竟然完全不在科举心得之下!

    这时,稷山学院的山长司马镜走进甲班,见学子们聚在一起,时不时发出大叫声,不由重重的用手中戒尺敲了桌案。

    “都在干什么呢!”

    学子们一见是司马镜,立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。

    “见过夫子!”

    司马镜皱着眉走下去,拿起众人围观的那本传习录。

    翻开的那一页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十个大字映入眼帘。

    司马镜瞳孔骤然一缩。

    内心顿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。

    他继续往下看去,“民为水,君为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

    司马镜脸色大变,一字一句地将《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》这篇文章反复看了三遍。

    随后愣在原地不动,良久之后才用略显嘶哑的嗓子问道:“这……这是什么书?是何人所著?”

    民贵君轻的言论思想,深深地得到司马镜的认同。

    王朝更迭,皇帝换了一批又一批。

    无论是社稷还是国君,都可以改立更换,但老百姓却是不可更换的。

    得民心者的天下。

    百姓的重要性,司马镜早早就意识到。

    只是他并没有像这篇文章一般形成鞭辟入里的思想。

    “夫子,这是御史台的殿中侍御史王琰,根据御史左中丞李青李大人平时的言行所编写的传世录。”一名学子回道。

    “传世录,好一个传世录。李青李长青,此人的大名老夫亦如雷贯耳。不曾想竟有如此思想。”

    司马镜感慨一声后,拿着传世录,从第一页开始翻看。

    越看,他的脸色越精彩。

    看到最后,竟然如此方才的学子一般拍案叫好。

    一本薄薄的,不到五千言的传世录第一册看完,司马镜如同吃了青元果一般神清气爽,满脸兴奋。

    他深深地感叹道:“李青此人,思想之深,堪称儒家宗师。学说之精妙,足以开宗立言。数百年之后,定成儒家代表人物。为后世读书人所敬仰膜拜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儒家宗师的学说和思想,岂能不为天下人所知乎?”

    “尔等在书院好好温故知新,老夫去一趟国子监,亲自举荐李青参加今年的国子监会讲!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