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若他阻止儒家灭佛,将会引来天下读书人的不满。 反而会得不偿失。 只能开口安慰:“长青,儒教新立,此事还需从长计议。” 李青如今已经是大儒境界,慧智灵心,一眼就看出了天符帝心中的担忧。 道:“据臣所知,佛教在大周发展三百多年,寺庙已达三万所之多,僧人数量更是超过两百万! 而佛教僧人又有三大特权。无需参军,无需服徭役,无需纳税。 除此之外,佛教还占据大量的良田。但他们不事劳作,而是雇佣百姓来种田。 无数百姓家中无田,为了生计只能给佛门剥削。 私下里,百姓甚至称佛门僧人为佛爷! 佛门的发展带来寺庙的不断扩建,僧人的不断增加,这是在与朝廷争夺财富,争夺人力! 这已经与朝廷产生了严重的冲突,危及到了大周的命脉! 倘若陛下下令禁断佛教,有三大好处。 第一,从佛门手上回笼大量金钱,能极大地缓解大周两线开战的金钱压力。 第二,佛门寺庙,占据大量土地。若将这些土地分发给百姓,每年不知避免多少百姓死于饥荒。百姓必将对朝廷感恩戴德! 第三,释放人口!随着佛门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佛门。超过两百万的僧众,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,并且将来还只会越来越多。 朝廷征兵艰难,若从这两百万佛教徒中征兵,将征多少兵马?” 天符帝越听,脸色越难看。 他也知道佛门不事劳作,也知道佛门寺庙越来越多,每年的香火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。 但却从未如李青这般往深处去想。 他听完李青这番话之后,总结出了三点。 佛门人口过剩,土地过剩,钱财过剩! 有人有的有钱,他们若是造起反来,对大周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! 即便不造反,发展到最后,大周也必须得依赖佛门。 就如同佛教势力最为猖獗的琉璃国。 一百多年前,琉璃国遭到乾国入侵,由于缺少兵力,竟然荒唐到“求兵于僧众之间,求财于寺庙之下!” 佛教的潜在威胁,彻底让天符帝警醒。 他看向李青,道:“朕可以答应你灭佛,但佛教势大,光是大周就有超过两百万的僧众。没有一个周详的计划,还是不能贸然行动。” 灭佛兹事体大。 李青自然知道不能贸然行动。 他拱手道:“臣有灭佛策献于陛下。” 天符帝闻言,顿时知道李青是有备而来。 而不是单纯地想要向佛门报复。 心中不禁抱有一丝期待,问道:“何策?” 李青道:“佛教势力庞大,且强者众多,自然不能擅动。 佛教与道教,虽然最近几百年并无冲突。 但根据史料记载,无数年来,两教都在人族境内大肆传教争夺信徒。 双方之间的矛盾因为道统传播和传承问题,已经激化到了无法调停的地步。 为避免佛教强者出手,损害大周利益。 陛下可以拉拢道家,将道教和大周绑在一条绳上。” 天符帝心中一动。 拉拢一批世家,打压一批世家,团结一批世家。 这不就是他在朝堂之上常用的手段吗? 现在不过是换成拉拢道教,打压佛教,团结儒教! 没想到李青竟然将这种制衡手段,搬到了佛道两教上面。 这让天符帝大感李青真是胆大包天。 同时又无比的赞同和欣赏。 没等李青继续说,他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。 李青继续说道:“佛教和道教思想,影响深远。为了避免灭佛而引起灾祸,陛下以会通儒释道三教造福百姓为由头,举办一场三教论道。 在大周境内的道教、佛教、儒教,皆可挑选一位代表参与三教论道。 臣代表儒教,当着芸芸众生直面,历数佛教之弊端,让天下百姓认识到佛教于朝廷之大恶。 如此,接下来的灭佛阻力便会少很多。 即便佛教强者想要出手干预,道教也定然不会坐视不管。” 接下来的时间,李青、孔嵬、朱九渊还有天符帝四人,都在永安宫内,就灭佛之事进行商议。 一直持续到两个多时辰之后,确定了诸多细节,四人才停了下来。 天符帝已经口干舌燥,喝了口龙涎茶,润了润嗓子。 道:“佛教僧徒日广,寺庙日崇,劳人力于土木之功,夺人利于金宝之饰。谴君亲于师资之际,违配偶于戒律之间。坏法害人,无逾此道。 废除佛教,乃济人利众之举措。 刘通!” 殿中太监赶忙走过来。 “奴婢在!” “传旨天下,朕为天下百姓计,欲会同儒释道三教,于七日之后在青云山召开儒释道三教三教论道! 胜出者,可为大周国教!” 大义上,打着为天下百姓计的名头,会同三教。 又以大周国教吸引道教和佛教参加。 在让李青在三教三教论道上,历数佛教弊端,让百姓认识到佛教之恶。 最后顺理成章地将佛教铲除。 天符帝望向李青,道:“长青,能否成功灭佛,全靠你在三教论道上的发挥了。” 李青在其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他要是能骂得佛教狗血喷头,无法反驳,则一切水到渠成。 …… (昨天的补完了,今天的不写完不睡觉!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