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大儒云集,国子监会讲,开宗立言第一步!-《这个御史能处,有事他真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同时他心中也无比的纠结和复杂。

    因为他也有点认同李青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。

    但认同了,就意味着有悖礼制,就意味着承认先祖孔圣的思想有纰漏。

    正是出于这点考虑,因而即便孔嵬不是个食古不化的腐儒,也万万万万不能接受李青的思想。

    作为孔圣后代,他绝对不能承认先祖的思想有纰漏。

    正在二人争执之时,一袭紫袍的李青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李青见过祭酒。”

    “李青?”孔嵬看到李青的瞬间,立马感到心中有愧,就像是做贼被发现了一般。

    眼神下意识转移,竟不敢与李青对视。

    司马镜见来人自称李青,顿时眼前一亮。

    “你就是李青?老夫司马镜。”

    李青微微一愣,眼前这位揪着孔嵬衣领拉拉扯扯的老人,竟然就是大周最著名的大儒之一司马镜。

    愣了一会之后,他连忙作揖见礼。

    “后学晚生,见过司马先生。”

    孔嵬趁着司马镜与李青见礼之时,赶紧挣脱出来。

    “李青,你来国子监何事?”

    孔嵬现在最不想见到的人当中,司马镜排第二,李青排在第一。

    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李青的思想是错的。

    只能不断以礼制来麻痹自己。

    李青回道:“陛下命我兼领国子监国子学博士一职,今日前来向祭酒报到。”

    国子学博士!

    司马镜听罢,顿时指着孔嵬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“孔老二啊孔老二,你抱着偏见,抱着那几千上万年前的礼制,不想让李青参加国子监会讲。

    结果现在好了,陛下直接敕封李青为国子学博士了。

    没有你的邀请,照样可以参加国子监会讲!”

    说着,他满脸欣赏地看着李青。

    “长青啊,你的学说和思想。无论是舍生取义还是知行合一,抑或者是民贵君轻社稷次之,老夫都非常认可!

    三天后国子监会讲,老夫期待着你舌战群儒。

    在学说和思想的辩论上,胜过那群守着古制而不思进取的迂腐之辈。”

    李青微微欠身,“司马先生过誉了。”

    两人说话时,旁边的孔嵬心情已经复杂到了极点。

    既有为李青被天符帝授予国子学博士,能够参加国子监会讲而心中落下一块大石。

    又为他的思想有悖礼制而感到愤怒和不赞同。

    这让他无比的矛盾。

    “事已至此,只能顺其自然了。”

    孔嵬心中叹息一声。

    赶走了司马镜,领着李青熟悉了一下国子监的环境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时间一晃,来到了大周无数文人士子所期盼的国子监会讲之日。

    这几天,八位在大周文人心中有着无比崇高地位的大儒,相继来到盛京。

    亦有各大书院的山长,带领书院的嫡系学生们赶到。

    想要在国子监现场,聆听大儒们的会讲。

    一股浓烈的学术气息,笼罩在盛京上空,短暂的驱散了边境战争带来的阴霾。

    足足上千名大周读书人当中的天之骄子,聚集在国子监专门用来进行大儒会讲的广场之上。

    广场很大,容纳上千名读书人依旧不显拥挤。

    广场中央,有一尊高大三丈的孔圣雕像。

    以孔圣雕像为中心,摆放着十七个蒲团。

    稷山书院的山长司马镜。

    阳山书院的山长王林甫。

    临湖书院的山长杨懿

    文渊阁大学士朱九渊。

    殿阁大学士杨郢。

    国子监祭酒孔嵬。

    包括李青在内的五名国子监国子学博士。

    还有另外六名享誉文坛的大儒。

    尽皆出席。

    这十七个人,除了李青之外,都是当世德高望重的大儒。

    他们的门生加起来,几乎囊括了朝堂七成以上的官员。

    若是凝聚在一起,将成为一股无比可怕的力量。

    可怎奈文人相轻,想让他们凝聚起来,难如登天。

    “咦?怎么还有一位这么年轻的夫子?”

    “如此年轻,怎能参与国子监会讲?”

    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上千名聆听大儒会讲的读书人,顿时发现了一群皓首苍颜的老者当中,竟然有一位年轻的十分过分的夫子。

    不由纷纷好奇地议论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李青!他是那位三元及第的李青!”

    当其中一人认出了李青之后大声惊呼。

    顿时引来一阵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“什么!李青即便三元及第,也没有资格参与国子监会讲啊!”

    “如此年轻,虽然三元及第,但与诸位大儒相比,还是相差甚远。或许他只是来充当记录,记录今日大儒所讲的话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,我也是这么认为。”

    “不对,你们从外地而来,不知道现在盛京名声最旺的就是李青了。他的传世录,几乎盛京所有读书人都买了一本。”

    “的确,如今李青在盛京风头无两。他的个别思想例如舍生取义的确不错,但有些思想却离经叛道、有悖礼制。现在已经是盛京人人喊打,被无数人抨击。无论从哪方面来讲,他都没有资格参与大儒会讲。”

    “传世录是什么?他提出的什么思想离经叛道、有悖礼制?”

    众人议论纷纷之时。

    一名国子监的学生说道:“我是在国子学就读,听夫子说,陛下敕封李青为国子监国子学博士。他的确有资格参与今日的会讲。”

    众人闻言,又是一阵大惊,感觉无比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历来国子监国子学博士,无不是饱读诗书、享誉天下的大儒。

    可李青实在是太年轻了。

    完全不能够让人信服。

    就在他们大感震惊议论纷纷之时,国子监祭酒孔嵬开口了。

    “又是一年国子监会讲,老夫代表国子监欢迎诸位的到来。”

    “希望诸位学子能够在此次会讲当中,能够有所收获。”

    孔嵬的声音,通过广场上的一个小型扩音阵法,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。

    他转过身,面向广场中央的孔圣雕像,郑重的道:

    “三拜圣人,拜!”

    众人纷纷起身,恭敬地跟随孔嵬深深鞠躬拜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二拜!”

    众人再次鞠躬拜下。

    “三拜!”

    三拜孔圣雕像之后,十几名大儒坐在蒲团之上。

    在所有人的注视当中,孔嵬宣布道:“第一道辩题,君王治国,欲使国家强大、百姓安居乐业,当何如?”

    这是一个老套,但却永不过时的问题。

    每个时代的读书人,都寻求着治国之道。

    可是直至今日,却依旧无人能寻到一条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。

    即便是两世为人的李青,见过另一个世界华夏诸多圣贤对治国之道的论述,见过科技时代的治国之道,依旧不能完善的回答这个辩题。

    但有一点李青很清楚。

    他必须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,给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答案。

    要在国子监会讲所有的辩题之上,胜过其他大儒。

    如此,方能在国子监会讲结束之时,正式开宗立言!


    第(3/3)页